四分之三

四分之三

“起承转合”

校庆前夕 wlh 学妹发来了征稿信息,我想用“起承转合”来形容我的四年生活:第一年是迷茫中起航,第二年是在埋头苦干,对第三年的评价是事事都在变化,对四年的期望是有个好的结束。

alt text

Dimension 中已经提到了一些了,由外及内,从表象到更深一层,都在变化,可是很难用自己的话去表达出来。

再次回到那张清单:

alt text

去年放在了总结的最后,今年提到了最前面,第一项超额完成、第十项是之后一段时间的主线,第十七项在那之后不久就看到了英仙座(今年有想要一起看星星的嘛~),当然也有一些还在接受考验。

“稀松平常”

我想这确实是这一年、这一学期的写照,今年是个平安年,无事发生。

没再怎么喂猫,也没怎么去喂鹅,只把自己喂胖了20斤。但是“院长”这个姿势,让我很难不上手摸一下!

alt text

总结一下这一年,一直在忙,“档期”排的满满当当,却也没忙出个头儿来。

和 syx 约着去跑步,结果:“天冷了不去”“天热了不去”“刚洗完澡不去”“天太晚了不去”“下雨了不去”“起风了不去”,反正拒绝总是有理由的嘛哈哈哈哈。

感觉没学什么新东西,本学期最有用的技能是从 zm 老师这儿学的——打领带,怎么样,是不是打的还不错^_^:

alt text

英语还是一如既往的差。起初只是听说 Intelligence System 要讲一些新东西所以去蹭了一节课,没想到却成为了 Assistant。JJ 还是挺有意思的,从第一天的“阿巴阿巴”到最后送站时还能交流一番,这可能是近几年来英语最显著的进步了吧哈哈!

alt text

最后一节课的时候JJ说要我把合影发他,我还一直疑惑为什么收信之后没有Re,后来才意识到QQ邮箱估计已经进了垃圾箱了QAQ
alt text

走了JJ,来了Paddy,病秧子倒无所谓,生病习惯了,但是什么时候我也能发上SCI啊(小声

alt text

9.5

过程是“稀松平常”,但收获却是好多的,学习、工作、生活都有在进步。

今年是特别的一年。2014年的12月,我填写了自己的第一份入团志愿书,记不太清那时的画面,只记得乱哄哄的地下阶梯教室,老师在讲着许多注意事项,然后就稀里糊涂的入了团。也是后来的机缘,做起了团支书,结识了zxh,一步一步的走上了这条“不归路”。2020年12月,团龄清零,但自己还是作为老团员代表在台上发言。那时的自己还很局限、幼稚(如今也是“稚气未脱”),但也认识到了共青团员的不同,该做点儿什么,但是该怎么做?。

2021年,是历练的开始,从前的七年不过是在兜兜转转,之后的三年却是在不断成长。那件事的心结在慢慢解开,到如今已经不是那么在意了。那年的12月与过去的七年来了一次断舍离,却也没想到在本学年之初又做了“接盘侠”。从最开始的无助,到与zl老师交流时得到的鼓励,再到之后跟随nj老师开展工作,在之前没想过的一条路上慢慢摸索出了自己的方向。

到2024年12月,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,从无知到教条,从教条到迷茫,从迷茫再到“重获新生”,这是走出的第一步,或许也是最轻松的一步,未来是怎么样的?或许还会有反复的迷茫,也或许会再次陷入教条,也可能走一些弯路、错路,但希望是永远不要偏离初心。

alt text

作为所谓“仪式感”的一环,在评上优秀团员标兵时已是心满意足,更没想到的是前段时间还在写着“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,争做优秀共产党员”,在七一这天自己竟真的接过了这份荣誉。我想至少证明从前的坚持不是错的,以后应该要做更多、做更好才是。

alt text

alt text

这玩意还真有人看啊 ←_←

SE

当我们把这些问题抽象、抽象、再抽象,分解、分解、再分解,终于变成了一个 P 类问题,只不过是 Philosophy 的 P

这学期的 SE 是最回旋镖的一门课,过往的一些习惯和问题在这门课上重新被启发。
到了期末的实训,只有短短的两周有余,技术还是以前的技术,但是用 SE 的视野去看,一切都变得大不同了!这里原来可以这么做,那里原来应该那么写,代码质量进一步提高,又开始“幻想”自己能成为 Architect 的一天。

如果说这门课的最特别之处,大概是“人”。既关乎软件,也关乎人。zl 老师的计算机科学引论,在开学之初就将我的视角拉回到了“人”的身上来,关于伦理道德也好,关乎工程管理也好,这些课程逐渐从割裂的block转变成对现实的总结和凝练,这是对过往教条主义的第一次打破。

曾经的我教条的认为这些东西是生来就存在的,向来是不容置疑以及无需考量其起源及正确与否的。但是慢慢的,完美主义被一点点摧毁,取而代之的是实事求是。

但这也很容易理解,年轻人会把自己经历的第一次当做偶然,然后在身上长出棱角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发现偶然只是必然,如果再来一次12·3,我想我也会淡定许多吧!所以我觉着“不要大惊小怪”是源于“已经经历过了”,过来人不应该无端的指责那些初学者,过去的许多人是这么做的,我也在惯性下有样学样,可是静下心来反思的时候发现,不行、不能这么做,对于未知的包容应该更大一些,毕竟自己一直也是被包容的那一个。

Milestone,课上 lpj 老师反复提及的一个概念。作为每学期的保留节目,这些随笔不也正是一个个 Milestone 吗?“尽可能早的发现问题”,“降低损失”,这是 Milestone 的目的。再回到 Philosophy 上,理论联系实际、密切联系群众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已经传承许久,事实也证明其有效性;过去做过的考试、经过的选拔,对我们而言也是 Milestone,不断地自检、发现问题、改正问题,最终实现整体的进步。

这些年习惯了先下定义后学理论最后应用到实践,但是却忘了这些东西都是从自然中而来,直到讲到“构建-修复”模型我才恍然大悟:过去一段时间总想着先提出想法再验证可行性,但是始终忽略了应该再向前一步——尊重客观事实,也就是从实际的情况出发。有些情况下允许天马行空的出现,但是作为基础或者最末梢、最脚踏实地的部分是不能忽略“再向前一步”的。

有时做事最重要的是“顺势而为”,顺应客观规律,顺应客观需要,顺应客观条件,便是“顺势”吧。

还焦虑吗?

去年退站时的“扁担论”还在心头,但是还焦虑吗?已经没那么焦虑了,因为焦虑也没用了哈哈哈哈哈。
ChatGPT 的横空出世给我这个赛博泥瓦匠当头一棒,去年还觉着能用,但是有点儿笨,今年已经攻守之势异也,我成了他的“得力助手”!哈哈哈哈!

放假前 zlx 书记组织了“高(da)三(si)动员大会”,过去总喜欢找一些比较“成功”的学长学姐来讲,其实在上学期我就有点儿想吐槽,一两个班几十号人,找那么一个 国奖/保研 选手去讲,但这几十号人里可能都不会有一个,实在搞不懂意义在哪儿。但是这次有点不一样,书记找了两个不太“顺利”的学长来宣讲,虽然还是有同学说“无法共鸣”,但这至少是个好的开始,其中19级的某个 Java 全栈开发工程师给了我们如下建议:

alt text

他说的“我觉着这不是计算机科学,这是熟练工种”戳破了泥瓦匠们最后的体面。

适当地焦虑还是好的,让人有种紧迫感,但是到底什么是适度呢?躲在象牙塔里很难做出评价,等有一天走出去的时候或许就知道了,然后再像前人一样扭过头来对象牙塔里的人做出一样劝告。世界是个巨大的回旋镖,石锤了!哈哈哈。

最后一年

马上就要走到最后一年了,之前立了好多 flag 但实现的却寥寥。对于未来还是有很多的不确定,不知道会不会从“黑皮书”转变到“绿皮书”,在12月之前能否完成那件事也尚未可知,对于Youth Lab的重建也仅存于构想,也不清楚能否经受住最后的考验。
所以不如说一点实在的,因为实训部署项目把小盒子搞崩了,正好借此机会重构一下!大家可以期待一下哟~

评论

  1. 小特斯拉线圈
    4 月前
    2024-7-15 10:18:13

    为啥不推荐学golang

    • 博主
      小特斯拉线圈
      4 月前
      2024-7-15 10:19:22

      他说体系不太成熟,不如其他的资料好找,学起来比较难

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


				
|´・ω・)ノ
ヾ(≧∇≦*)ゝ
(☆ω☆)
(╯‵□′)╯︵┴─┴
 ̄﹃ ̄
(/ω\)
∠( ᐛ 」∠)_
(๑•̀ㅁ•́ฅ)
→_→
୧(๑•̀⌄•́๑)૭
٩(ˊᗜˋ*)و
(ノ°ο°)ノ
(´இ皿இ`)
⌇●﹏●⌇
(ฅ´ω`ฅ)
(╯°A°)╯︵○○○
φ( ̄∇ ̄o)
ヾ(´・ ・`。)ノ"
( ง ᵒ̌皿ᵒ̌)ง⁼³₌₃
(ó﹏ò。)
Σ(っ °Д °;)っ
( ,,´・ω・)ノ"(´っω・`。)
╮(╯▽╰)╭
o(*////▽////*)q
>﹏<
( ๑´•ω•) "(ㆆᴗㆆ)
😂
😀
😅
😊
🙂
🙃
😌
😍
😘
😜
😝
😏
😒
🙄
😳
😡
😔
😫
😱
😭
💩
👻
🙌
🖕
👍
👫
👬
👭
🌚
🌝
🙈
💊
😶
🙏
🍦
🍉
😣
Source: github.com/k4yt3x/flowerhd
颜文字
Emoji
小恐龙
花!
上一篇
下一篇